在烟台长岛县有位雕刻砣矶砚的女艺人,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这门传统技艺,为砣矶砚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的《走基层·百姓故事》带您走进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砣矶砚制作女艺人——乔旭玲。
匠心石情雕刻人生 砣矶砚非遗传承人乔旭玲
乔旭玲是长岛砣矶镇人,砣矶砚协会副会长、砣矶砚制作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偶然机会走进这门传统技艺制作,不经意间开创出了她人生的另一片天地。在传承、发展砣矶砚制作技艺的过程中,乔旭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她的作品不仅屡获大奖还出口到日本。
砣矶砚制作工艺源于宋朝熙宁年间,因产自长岛县砣矶镇而得名砣矶砚。因为发墨快、不渗水、不损毫等特点,砣矶砚曾一度受到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的喜爱长岛旅游。而中国文人对砚台的要求,不仅仅是实用,还要讲究造型和韵味。因此众多的能工巧匠就在砚石上进行创作,用刻刀浓缩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将自然和技艺完美的结合。
把砚石雕刻成为砚台,可以用不同的手法,有直观的写实派、有浓情画意的文人派、也有育满意境的抽象派,这都要靠制砚师傅的构思和设计。开采出来的砚石,每一块质地和纹理都各有不同,因此必须要因材施艺。
砣矶砚协会副会长 市级非遗传承人 乔旭玲:
“这个砚台(原石)它当初一来的话时间带一层石皮,这个石皮真正来讲很难得,因为所有的砚台真正有石皮的不多。所以我就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个石皮保留住,保留到最完美。当时刻的时间,你像这个花纹上有一些很细致的东西,一不小心它就碰掉了。碰断了以后得重新令改走势,必须改到花纹比较流畅,看起来比较舒服的状态。因为这个石头它本身就很脆弱,它是有质地的东西。你这刻好了以后经过无数次打磨,做一个非常满意而且很完美的作品。”
乔旭玲对砣矶砚的样式、特征、制作工序了如指掌,可谁又想到她砣矶砚雕刻之路却几次面临断绝。
砣矶砚雕刻师 市级非遗传承人 乔旭玲:
“以前(我)是在工厂里做雕工,就是雕刻,(别的)什么也不管,长岛渔家乐到90年我就开始自己做(砚台)了,当时经济也不算太好,整个经济萧条,没有买这个砚台的。(我就)自己想法,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坚持下来。坚持下来,经济各方面来源都不行,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经济不到位、厂房也不到位,咱刻吧得(原石)需要人割呀切呀,都不到位,最后自己想办法,我就用那个小锯条慢慢一点一点切。”
砣矶砚因为具有石质均匀、软硬适中、资质嫩润、研磨如油等特点,因而砣矶砚继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四大名砚后成为中国第五大名砚。清朝以后,因为制作工艺复杂,加上灾荒、战乱等历史原因,砣矶砚的制作技艺几近失传。中日建交以后,一位日本访华团成员提出要购买砣矶砚,于是“复活”砣矶砚制作工艺,使这种失传几百年的艺术珍品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当地一件大事。1979年砣矶镇成立砣矶工艺美术厂,中学毕业的乔旭玲进入砣矶工艺美术厂成为一名砚台雕刻工,从此与砣矶砚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对于自己制作出第一方砚台的经历,乔旭玲仍然记忆深刻。
砣矶砚雕刻师 市级非遗传承人 乔旭玲:
“我当时做第一方砚台的时间,砚台做好之后,心情特别高兴。尤其是自己亲手做的,自己感觉挺有自豪感的。特别漂亮,自己感觉特别美。长岛旅游网高兴的心情确实是说不出来。”
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成功。自从成功复活砣矶砚的制作技艺后,乔旭玲一发不可收拾,全身心的沉浸在砣矶砚的创作当中。从十六岁第一次拿起刻刀,到现在已年过五十,乔旭玲为了家乡砣矶砚的“复活”和发展已经默默耕耘了三十多年,她的努力和坚守没有白费。如今在长岛县砣矶砚已经拥有了10余个品种,从业人员从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二十余人,年产值也达到了200万元。
省级非遗传承人、砣矶砚协会会长 王守双:
“乔旭玲啊,我对她比较熟悉,她和我都是第一代的砣矶砚雕刻艺人。从79年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30多年,惟一一个女性能坚持到现在就是乔旭玲。这么些年来,她不光是刻苦钻研自己的技术,而且南北这么跑积极扩大砣矶砚的影响,在这几个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砣矶砚作为中国十大名砚之一,山东长岛渔家乐用自然天成的材质承载着长岛人文气质的表达,通过艺术家独到眼光和精准的手法将石头赋予了全新的艺术生命,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