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渤海为中心的北方妈祖文化,其传播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其影响也极为深远。就在湄州妈祖庙扩建后不久的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福建船民就把妈祖像带到北方,供奉在庙岛的沙门佛院。这就是妈祖文化向北方传播的开始。过了三年,福建船民又移送妈祖铜像一尊,于庙中供奉。这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尊宋代铜身妈祖。
山东长岛民俗:妈祖文化的北传及影响
正是这些条件,加快了妈祖文化的北传,扩大了妈祖文化在船民中的影响,巩固了妈祖海神的地位。但这仅仅是开始。到了元朝,由于建都北京,国家也得到空前的统一,为海上运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资料记载,在元朝,每年从南方运往京城的皇粮有400万担,其他商品货物更是不计其数,海运规模非常浩大。大批船只汇集于庙岛,船民向妈祖进香朝拜,已成风气。至元十六年(公元1280年)前后,由闽、浙船民于原址重修庙宇,改佛院为专门奉祀妈祖的道场,长岛旅游俗称海神娘娘庙,奠定了庙岛妈祖在北方妈祖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明朝,妈祖在北方的影响不断扩大,由庙岛传播到整个黄、渤海沿岸,并远达朝鲜和日本。撰于明朝的《朝天录》、《燕行录》等韩国史料记载:“当时往返于中国的使臣,海行必至沙门岛”,“使多赍国书,诣庙祀海神”。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9年),有高丽从使画工绘制沿海岛屿图,详细描绘了庙岛山川形势和海神娘娘庙盛况。蓬莱长岛可见,当时妈祖文化在朝鲜已有相当大的影响。
明崇祯元年,诏立官庙,由山东左都督杨国栋奉旨鼎建,崇祯皇帝御赐匾额“显应宫”,至此,庙岛显应宫的名声和规模达到鼎盛时期。清代,官府又对显应宫进行了多次增修和扩建,咸丰皇帝还御赐匾额:“神功济运”。皇帝的赐封和拨款增修,无疑对妈祖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妈祖文化日益成为正统的,无可替代的文化源泉。
在我国北方,除庙岛显应宫外,供奉妈祖的庙宇还很多,但建庙时间均比庙岛显应宫为晚,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也远不如庙岛显应宫。山东长岛渔家乐庙岛显应宫就其历史的长久及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方面,都无愧于北方妈祖文化的中心之地位。
在北方沿海,特别是在长岛,妈祖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是十分久远而深刻的,是黑暗中的灯火,是危难中的希望,是战胜困难和危险的一种动力。因此,自宋朝以来,在8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经世事变迁,朝代更替,但妈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没变。庙岛显应宫一直香火鼎盛,人气极旺。人们行船遇风或生病灾,均向妈祖祈祷许愿,脱危后到显应宫还愿。或刻碑,或送匾,送船模,送斗篷衣物,或捐钱财。建国后,庙岛显应宫存有历代碑刻300余方,长岛旅游网匾额300多块,船模400多只。游人们见到这些丰厚的妈祖文化积淀,无不感叹。1964年董必武副主席视察长岛时,看到庙岛显应宫有如此众多的文物,感叹之余,嘱咐对这些文物,包括显应宫本身一定要保护好。的确,这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精心地加以珍惜和保护。可惜后来这些遗产和财富均毁于文化大革命。现在看到的显应宫是重建的,那些碑文和匾额、船模再也无法重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