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上午,济宁市政协召开“加强古村落保护利用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专题协商座谈会。副市长吴霁雯出席会议并作了讲话、市政协副主席戴伟娟主持会议。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杨凤东汇报了全市古村落保护与乡村旅游工作情况,市文物局、城乡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部门负责人作了发言。各位委员各抒己见,围绕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吴霁雯强调,市政府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认真梳理吸纳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以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古村落资源,实现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高。要坚持保护先行,周密科学规划,充分认识古村落保护的重大意义,努力推动将其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建立完善古村落与古建筑论证评估机制,着手编制保护性规划,实施抢救性保护,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配套与市政公用事业的投入,解决村民改善环境的迫切需求与古村落滞后的基础设施的矛盾。要完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实施细则》、《促进旅游投资消费奖励办法》,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扶持资金规模,重点用于乡村旅游规划、基础设施配套改造和人员教育培训。住建、文物、农业、林业、水利、渔业、扶贫等涉农部门合理统筹配套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国土、金融等部门切实加大对乡村旅游规划、用地、信贷、融资的支持力度,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集中招商,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古村落保护、开发和经营,文物等部门加大对村镇风貌到山东旅游、古建筑等文化遗产级手工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力度,旅游部门积极做好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人员培训工作。要加强组织协调,打造品牌亮点,建立健全乡村旅游联席会议制度,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建设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强化服务,在全市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的发展山东旅游攻略合力,引导农户利用现有的生产生活物资投资发展乡村旅游,发挥旅游业扶贫富农的重要作用。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探索推行“乡村旅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古村落发展模式,依托特色资源,立足市场需求,整合生产要素,推进连片开发,扩大发展规模,提升“泗水赏花汇”、“邹东深呼吸”等区蓬莱长岛渔家乐域山东旅游景区性乡村旅游品牌的示范作用,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出亮点。
戴伟娟指出,市政协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推进旅游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履职任务,继续做好调研、论证工作,提出切实可行、务实管用的建议,积极传播济宁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介济宁乡村旅游景观,为弘扬济宁发展主旋律发出政协议政的“好声音”。
近年来,济宁市依托丰富的古村落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市已发展中国传统村落2处、省级传统村落24处、省级旅游强乡镇50个、旅游特色村112个、农业旅游示范点75个、精品山东旅游景点采摘园69个、乡村旅游点1500余处、农家乐2500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15万人,以访古、探幽、怀旧为特色的古村落旅游逐渐兴起,成为乡村旅游新的增长点。97个单位及个人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总数名列全省第2位,泗水县泗张镇宋家沟村等入选“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名单,金乡县羊山镇羊山东四村等5个村入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济宁灿烂文化修学研学之旅等3条线路列入全省金光大道十大乡村旅游线路,初步形成了旅游特色显著、结构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吸引各方投资42亿元,先后建成泗水圣源度假村、邹城上九山古村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结合乡村旅游连片开发,建成滑雪场6处、房车自驾车露营地4处,运营水上乐园项目5个,泗水万紫千红温泉试营业,填补了全市温泉旅游的空白,以曲阜国际慢城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片区已经进入国际视野。结合农村无害化旱厕改造、美丽乡村建设,改造完成乡村旅游户厕所16.3万处,改变了乡村旅游点“脏、乱、差”的状况,营造出“人人关注、参与厕所文明宣传”的良好氛围。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累计投入8000万元,在23处乡村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的村落建设高标准游客接待中心,对12条通往乡村旅游景区的交通干道实施了环境综合整治,安装乡村旅游标识牌、景区导览牌450块,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包装踏青赏花游、农耕采摘游、民俗记忆游、绿色休闲游等圣地乡村生态游4大系列11条线路,组织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境内外学习培训近2000人次,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民就业近10万人。与淘宝、同程、途牛、欣欣四大OTA网站及百度搜索开展合作,乡村旅游产品在线点击率突破8000万人次。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显示出蓬勃发展的可喜态势。下一步济宁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将抓住全市古村落及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依托优势资源,坚持政府引导,强化示范带动,突出品牌打造,提升服务水平,在保护古村落的基础上,适度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