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长休渔期效果如何?稀罕物“刀鱼”回来啦

发表于 2017-09-22 17:09 来源:水母网 发布者:水母网 评论:0 浏览:811 分享

长达4个月的“史上最长休渔期”告一段落,烟台4266条渔船解禁出海“千帆竞逐”,开海首日渔港、码头、渔市人头攒动的盛况,以及出海渔船经济鱼类产量、品质的显著提升,无疑令渔民和尝鲜市民眼前一亮。但开海同时,渔民同样面临着无法回避的新问题:长达4个月的休渔期会否挫伤渔民出海积极性?燃油补贴逐年下调、压减海洋捕捞业产能、尤其是老旧渔船持续压减的当下,未来渔民增收如何保障?转型又面临着哪些出路?

看执行:渔民自发提前休渔已成“新常态”

“今年休渔期提前,对于大海而言是难得的‘休养生息’。这几年的捕捞量逐年下降,这几年都在六七万吨徘徊,跟最好的年份根本没法比,那时候能有10多万吨。现在除了鲅鱼,其他经济鱼类几乎没有像样的渔汛了。”提起近年来每况愈下的渔情,初旺渔业养殖捕捞处经理赵经民表示:“每年5月是鲅鱼洄游到渤海湾产卵的季节,虽然鲅鱼的个头、肉质都最为肥美,但如果海上继续拉网,不少带籽鲅鱼都会被‘一网打尽’,秋季开海后,新鲜的小鲅鱼数量将大为减少。”

“虽然伏季休渔实行了好几年,但由于近海污染、作业强度和外地船只来烟滥捕滥捞,渔获量整体而言一年不如一年。”赵经民告诉记者,由于受休渔期提前的影响,初旺渔港不少渔民自去年12月中旬返港歇船后,都一直没有出海,“不少渔民算了一笔账,春季出海最多干一个多月,平均挣十几万元,刨去油钱和人工,所剩寥寥无几。很多靠港的渔船,直到现在一直没挪窝。今年5月1日一早长岛旅游超过95%的渔船已经陆续归港,多数渔民今年都把增收的希望,放在了秋季。”

“海太廋了,没人愿意打鱼,不少人选择外出打工,有的渔民打工都成了主业,就等鱼多的时候回来出几趟海。”初旺渔港船主初名禹告诉记者。“近年来秋季‘开海’后,渔获中经济鱼类占比不断下降,以鲅鱼为代表的经济鱼类价格则不断攀升。虽然捕捞量逐年递减,但由于经济鱼种价格持续上升,渔民的总收入甚至还有小幅上涨。开海第一天的收成也印证了这一点。短期来看,秋季作业在一年中出海次数和收成中的占比将越来越高。从长远来看,伴随着燃油补贴逐渐降低,渔民靠海吃海肯定越来越难,如果海持续‘瘦’下去,未来渔民整体收入肯定要出现滑坡。”

看收成:鲅鱼丰收,珍稀鱼种重现餐桌

去年9月1日开海时,记者走访市区东口、西口两大靠港渔市发现,渔民“第一网”收成普遍不高,上岸海鲜中经济鱼类占比较低,尤其是鲅鱼,不但个头偏小,叫卖的摊位更是寥寥无几,价格也比2015年同期上涨不少。而时隔多年重现渔市的中华对虾价格惊人,均价普遍在200元/公斤,甚至出现论个叫卖的情形。爬虾、巴蛸、红虾、小鲐鱼、辫子鱼、小螃蟹等成为“主力军”。

而今年,多一个月的“休养生息”,令开海首日的烟台渔市分外热闹:作为烟台市民海鲜篮子的“晴雨表”,鲅鱼无论从产量、个头、渔获占比都比去年出现显著提升,而与去年基本持平的批发价、比去年略低的市场价,以及后续可观的渔汛都更令渔民和市民期待。同时,爬虾、螃蟹、偏口鱼开海前价格持续走高的海鲜,开海首日价格亦呈现不同程度的回落。而阔别餐桌多年的本地刀鱼重现市场,以及历经增殖放流后中华对虾连续第二年在市场上抢风头,烟台海洋物种的多样性,无疑因延长休渔期而得到了恢复。

看保障:多种措施确保夏季“海鲜篮子”

伏季休渔期拉长到四个月,长岛渔家乐市民的海鲜篮子能否在整个夏天得到保障?记者了解到,冷库储藏海鲜和养殖海鲜将补充休渔期内的海鲜供应。目前,全市各类海洋牧场总面积近70万亩,新增人工鱼礁项目3个,总数达到44个,累计投入资金7.9亿元,成礁面积达到4.4万亩,初步形成莱州湾东部、长岛庙岛群岛、芝罘崆峒岛、牟平养马岛等近海4大人工鱼礁区。同时,我市有300万平方米陆基工厂化养殖车间、20000多个小型海水网箱、11160个大型深水抗风浪网箱及32万亩滩涂贝类养殖,不间断向市场供应海水鱼虾、螃蟹和贝类等鲜活海产品,保证市场供应充足。

此外,我市多年来持续的增殖放流,也取得显著成果:去年我市放流对虾、梭子蟹、海蜇、魁蚶等苗种14.5亿单位,预计可为渔民增收3亿元,秋季开海时,不少渔民的渔获中均有个头硕大的中华对虾,而近年来,我市近海已经很难捕捞到野生的中华对虾,养殖量也呈现逐年下降态势。渔市上出现的中华对虾是近年来增殖放流的虾苗不断繁育而来,数量明显较往年有所提升。今年5月30日,烟台开发区农海局在八角渔港放流牙鲆、大泷六线鱼等鱼苗20万尾;7月在莱山黄海娱乐城放流黑鲷、黒鮶鱼,牙鲆、黄盖鲽等鱼苗共计10万尾。既丰富了海洋种群的多样性,又为渔民实现了增收。

看转型:油补下调,渔民或“登岸求生”

今年6月,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海洋捕捞业压减产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渔船减下来、产业转出去为目标,积极稳妥压减海洋捕捞产能、促进渔船渔民转产转业,加快渔业转型升级。其中,纳入国家数据库管理的减船计划2782艘,总功率17.9万千瓦,按比例逐年压减,到2019年年底全部压减完成;纳入市县减船计划的特殊渔船3418艘、12.3万千瓦,到2020年压减2000艘,到2025年年底全部压减完成,主动登记的涉渔“三无”船舶由当地政府在规定时间内处置完成。

记者从市海洋渔业部门了解到,今年内,我市将实行海洋捕捞产量负增长,制定并实施海洋捕捞业压减产能意见,优先压减老旧渔船、木质渔船以及双船底拖网、帆张网等对渔业资源破坏较大作业方式的渔船。而目前,我市多数渔港的主力渔船,恰恰是船龄普遍在20年以上、甚至代代相传的老旧渔船。伴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逐渐枯竭,以及捕捞方式的不断转型升级,这些“爷爷辈”、山东长岛“叔叔辈”的渔船何去何从,无疑将是渔民未来几年中必须做出的抉择。

在初旺渔港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伴随着秋季出海作业高峰的到来,不少渔民为了保证持续出海,普遍在休渔期间对渔船进行了维修甚至大修,确保渔船性能,谈及未来是否主动将渔船报废,声音也分为两派:一些马力、功率较小,基本依靠夫妻或家庭出海作业的渔船,报废渔船另谋出路的意愿较为强烈,而一些拥有大马力渔船的船主,则盼望休渔期带来的渔获量质齐升,维持几年好年景。

渔船报废或许遥远,那么日渐降低的燃油补贴,则让渔民切实感受到了增收之难:今年2月,渔业油价补贴政策发生重大调整,2015年度渔业油价补贴标准比2014年度降低30%左右,2016—2019年度,捕捞渔船的油价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逐年递减约18%。自2018年起,对达到限制使用船龄的老旧捕捞渔船,不再发放补贴;自2020年起,对作业类型为拖网的捕捞渔船,不再发放补贴。通俗来说,从2018年起25年以上的12-24米长的钢壳船将不再发放油补了,2020年起,拖网捕捞船同样不再发放油补。

初旺渔港船东赵新民告诉记者,在2015年以前,二三十米长的功率200千瓦的钢壳船基本上能补贴80多万元,从2015年之后,只能补贴18万元:“现在海上作业时间越来越短,基本上也就从9月中旬起到12月初。赶上好时候,9月一个月一对船毛收入能达到100万,赶上不好,毛收入大概五六十万,长岛旅游攻略工费之类的,如果一对船收入五六十万元的话,那基本上是赔钱的。”虽然还有几年的缓冲期,但有的船东已经决定卖船,大部分船东对捕鱼不报太大希望,很可能将回归陆地。“干点养殖啥的,也比干等着强。”赵新民的话,或许是不少船东的共同心声。

0 顶一下

对不起,您所在的会员组没有评论权限。
网友评论

鲁公网安备 370634020001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