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客山东源自两千年前孔子的邀请”已成功入选山东大学MBA教学案例,目前正在整理进入中国MBA联盟案例库,并将通过中外MBA合作途径,进入美国著名高校MBA案例库,使山东经验进一步具有国际意义。
置身环渤海,辐射长三角,对接珠三角,牵手中西部,同时拥有“蓝黄”两大国家战略规划区域的山东,正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表率。今天下午,在北京举行的“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层研讨会”,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层面,对当前区域旅游的发展格局、发展方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在地方经验交流中,与会专家对山东发展区域旅游的整体优势予以普遍关注。
在高铁、航空、海运等立体交通网络快速发展下,同城化效应将相邻省域、城市拉近,形成像环渤海到山东旅游都市旅游圈,京沪高铁城市旅游联盟等一个又一个的“半日生活都市圈”、“一日旅游城市带”,快速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也加剧形成了区域竞争的态势。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认为,区域经济竞争是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动力,而区域旅游的竞争具有独特规律,考验每个地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云南等西部省区和一些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主要是现代服务体系建设的竞争;传统旅游城市和地区竞争的重点是旅游产品更新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传统工业地区更加重视提升旅游形象,助力经济转型;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更希望在国际竞争中增强软实力。山东通过出色的整体品牌带动和大型项目支撑,做大旅游产业,在比较发达的一产二产基础上增强第三产业的比重,构筑更高层次上协调的经济结构,由此山东各类城市都在这个产业升级的进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突破口。
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如俊说,在我国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实践中,旅游业因其长而宽的产业链、广泛关联的产业与就业以及绿色低碳山东省旅游景点的发展模式而受到广泛支持。在各个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业越来越表现出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成为区山东半岛旅游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甚至主力军。据测算,2015年我国旅游市场规模将达到国内旅游33亿人次,入境旅游9000万人次,出境旅游8300万人次,到2020年,这三大市场的出游规模将分别达到50亿,1亿和1亿人次。旅游需求成长的可持续性,使未来的市场不可限量。
正是旅游的“无山东旅游景点界限”属性,促进区域旅游的大发展。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冲认为,旅游资源的广泛性决定了大多数地区都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之间最大的差异是文化上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就是一个地区最重要和最独特的旅游资源,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可以不受限制的发展旅游业,即使区位优势不突出、交通条件不优越的地区,也有可能成为旅游热点地区。旅游产业的实体性,也决定了发展旅游业可以实实在在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山东的实践看,旅游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出独特的优势和重要作用。2011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736.6亿元,相当于GDP的8.2%,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1.6%;旅游对财税的贡献率达到8.1%,对文化演艺业的贡献率达到81.9%,对体育娱乐业的贡献率达到55.1%。据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主任王德刚透露,“好客山东源自两千年前孔子的邀请”已成功入选山东大学MBA教学案例,目前正在整理进入中国MBA联盟案例库,并将通过中外MBA合作途径,进入美国著名高校MBA案例库,使山东经验进一步具有国际意义。
旅游业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资源枯竭型地区发展方式创新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枣庄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成功转型的经验引发与会专家关注。枣庄市市长张述平介绍说,3年前,枣庄还是个典型的山东长岛渔家乐游客输出地,通过力推文化旅游业市场营销,3年来,枣庄接待游客量年均增长26%,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9%。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带动了枣庄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新增就业占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的80%,从业人员达到10万余人,有力地促进了城市转型。
与会专家在关注并肯定区域旅游发展的山东经验的同时,还就北京、承德、张家界等地通过规划“大旅游”区域,促进文旅融合的经验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