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虹牡蛎 碧海双姝海虹
海虹:初冬早春最肥美
海虹的收获季节一般分为两季,冬天的11月份之后可以收获一次; 到了数九天的大雪隆冬季节少有出海采摘的;出了九,初春的二三月份,是海虹大量上市的时候———这时候的海虹最肥美。因为渤海里的水是冷水,所以一直到清明谷雨,海虹还是鲜美异常的。直到立夏,海虹排卵生殖以后,肉质变得瘦而且腥,才不复冬春时节的肥硕之态。
每当冬雪未飘或者春寒料峭之节,从市场上购回一袋子海虹,洗净后放到大锅里清蒸。火大柴旺,腾腾冒着白汽,锅开一两分钟即熟。千万不要火大了。火大了,海虹肉就变老。揭开锅盖的一刹那,满屋鲜香,就像是把大海搬到了厨房里。蒸熟后的海虹裂为两半,其肉色红中带黄,是既便宜又鲜美的一款海味。这时候,性子急的人不顾得烫,从锅里抓出一把,直接摘下肉扔进嘴里。性子缓的会倒上一杯酒,剥出肉来慢慢享用。每当初春时节,小菠菜正肥壮碧绿,用开水烫一下,拌上海虹肉,满盘碧绿红黄,长岛旅游攻略清香美艳。在蓬莱当地,这是每家饭店必备的特色小凉菜。吃海虹时,其肉上有一根联系外壳的丝毛,呈深褐色,一定要拽掉了。
深海中有海虹,浅海的岸边有没有呢?有。蓬莱西庄村的海边,过去有成片成片的礁石,将近3里地长,老百姓都叫它“百石沿”。海水落潮时,礁石就露了出来,野生的海虹就生长在潮间带礁石的缝隙里。它用超强的足丝把自己固定在礁石上,要想采下它来,单凭着手劲是不够的,必须备一把锋利的小铁铲。在冬天风落脚洘大潮的时候,海虹也是每个赶海人的筐中之物。赶回来的海虹,放在烧得通红的炉子盖上烤着吃,别有一番滋味。
据资料记载,海虹不仅肉嫩味鲜,营养价值更是令人称道。据测算,每100克的海虹肉蛋白质的含量高达70克以上,还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锌、硒、锰、钾、核黄酸等,无怪乎有的人称海虹为“海中鸡蛋”。干制的海虹肉有个有趣的学名,叫淡菜。胶东半岛一般都是鲜食,很少有吃海虹干的,而广东、福建一带的人们非常青睐淡菜。据说,淡菜和猪蹄一起炖汤,可催乳。
海蛎子:野生养殖都好
牡蛎,又称蚝,这是南方人的叫法。胶东半岛就直呼其为海蛎子。蓬莱的海蛎子品质优良,味道鲜甜,非南方的蚝所能比拟。南方的蚝,肉味发酸,这是我个人食后的意见。
海蛎子是海洋中的软体动物,有上下两片外壳。两片外壳的形状多皱褶,而且不规则,壳是灰白色的,壳上生着野生的海藻的幼苗。海蛎子上壳较小,掩覆如盖;下壳较大,附着在礁石之上。长岛旅游两壳之间有一闭壳肌相连(蓬莱土话叫“海蛎子丁”)。内壳面是光滑如玉的白色,或略微带一点点粉红,唯有蛎子丁处有一深褐色不规则圆点。
蓬莱城外,抹直口村北,有整个胶东地区最大的野生海蛎子礁石滩涂。如遇冬季的风落脚大潮,洘出来的礁石从蓬莱海水浴场以东一直到小皂村村西,方圆十几里,绵延相连。赶海蛎子的人涌如潮水,蔚为大观。如果冬天你到了蓬莱的农贸市场上买海蛎子,卖海蛎子的大姐会一边飞快地用蛎钩子撬海蛎子肉,一边大声自豪地向你介绍:“买吧,抹直口野生的海蛎子,鲜呐———”
现在在市场上卖的海蛎子,很多都是人工养殖的,其大如拳,上面很少附着有野生的藻类。因为需求量太大了,野生的根本供不应求。其实,养殖的海蛎子也不赖,因为咱们胶东的海水适宜海蛎子的生长,所以养殖的海蛎子和野生的品质基本不相上下。
我翻书看到,中国人早就懂得海蛎子的人工养殖技术了。远在西汉时候,就有海边的居民围堰投石进行海蛎子的人工养殖———这历史有两千多年了。书上记载,到了宋代时候,福建浙江沿海的居民,在海里插竹竖木杆进行海蛎子的养殖;而今天,大量的投石式、筏式立体交叉垂直养殖等新方法的应用,更是让海蛎子的产量翻了好几倍,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这一鲜美海味的需求。
雪花飘舞的隆冬,吃上一顿海蛎子萝卜丝的大馅水饺,浑身都暖洋洋的。而数九寒天,涮上一火锅海蛎子,保准你吃得满头大汗。
栾家口外的海蛎子山倒了
蓬莱的沿海,从西往东将近百里的海岸线,遍布海蛎子的身影。城西25里,海边是一望无际的沙滩,并没有礁石;往西拐下去就接近了黄县(今龙口)的地界。在这片大沙滩的南面,有一个大村落,名字叫栾家口(现在建起了栾家口港)。这个村子将近两千户居民,是蓬莱数得着的大村落、古村落。栾家口在过去,村名叫广泰庄(一说为归云庄),相传是明朝的开国第一武将徐达的归隐之地。村中的徐姓后人就是徐达的后裔。共和国上将徐惠兹就是栾家口人。故老代代相传:栾家口外,海中3里远近,有一座蛎子山,是成百年的海蛎子集中繁衍生息的场所,在海下长得重重叠叠,亘如山岭,方圆有数里。在我6岁的那年冬天,一连刮了三天四夜的十级以上的西北风。海上的大风浪,把栾家口外的海蛎子山穿塌了。从栾家口到我们村是20里,在这20里的海边,密密麻麻层层叠叠铺满了被海浪卷上来的大站滩海蛎子(又叫滚滩海蛎子)。城西沿海这些村的村民,肩挑手抬,车载驴驮,往家里搬海蛎子。我当时穿着个大草窝子,踩着满地的冰凌跟在大人的身后去海边,冻得两筒大鼻涕拖拉着。只记得海水退出去老远,海滩上一道白茫茫的海蛎子岗(海蛎子皮被风浪沙石磨得雪白),此情此景,令人难忘。大人们兴高采烈地往筐里装,篓子里捡,大声地嚷嚷:“栾家口外的海蛎子山倒了,这可是几十年难得遇到一次的事啊!”
蓬莱城东二十五里,海边有一个村子,叫铜井村,山东长岛是由景家、姚家、宋家三个自然村构成的。旧时蓬莱有“十大景”,其中的八景分布在蓬莱阁周围,唯独“漏天银雨”和“铜井金波”这两大景在铜井村。
其村地势西高东低,西面最高为红石山,是一座火山喷发后的玄武岩的小山,山并不很大,但是很险峻陡峭;往东逶迤渐缓,就像是一个圆环把三个村子抱在怀里。村北就是大海。靠近大海处,多悬崖峭壁。其中有一陡峭崖石,名叫漏天岩。漏天岩下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洞,从山洞的顶端一年四季滴水不止,犹如天降甘霖。无论年景如何干旱,也照滴不误。清代的诗人徐人风游览漏天岩后,留有七绝一首,言辞瑰丽清美,现抄录如下:“旷宇苍凉日正明,危巅涓滴溜和鸣。桃花竹箭听春汛,压倒千岩万壑声。”“漏天银雨”,列为蓬莱古邑十景之一,乃是实至名归。
在漏天岩下,往东就是一片一片褚红色的礁石滩,上面密密麻麻长满了海蛎子。这种海蛎子和栾家口外的站滩蛎子不同。这种海蛎子的下壳紧紧贴在岩石上,就像是用万能胶水黏上去的一样,你就是把礁石凿出火星来,也休想把它揭下来。它的个头也比站滩蛎子小得多。我们沿海居民称这种海蛎子为“铁皮蛎子”(也有叫“铁皮干”的),打这种蛎子不能要下壳,只是撬开上壳,挖出蛎子肉,下半壳还留在礁石上。我15岁那年,去铜井一个同学家玩,是深秋初冬的时候。到的时候天就要晌午了,也没有提前打招呼。我那同学的母亲二话没说,操起蛎钩子,端着个小钢盆就去了海边。半个多钟头的工夫,打了半小盆的海蛎子肉回来。沿海渔家的妇女们,几十年的海边磨练,打蛎子的功夫那真是练得出神入化了。烧水,下面,开卤。还没到晌歪,就招待我吃了一顿齿颊留香的鲜蛎子卤面。我那一碗面里几乎全都是海蛎子肉。20多年没有到过铜井村了,长岛渔家乐旅游攻略不知道那一片一片的礁石可还在?那密密层层的海藻下,海蛎子长得还是如此繁盛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