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未见的大叶藻、鼠尾藻在海岸丛生,白江豚、鲸鱼等高级海洋生物频现,传统鱼类资源不同程度恢复……经过不间断的生态修复,位于黄海和渤海交界段的中国美丽海岛“长岛”摸索出一条海洋经济的绿色发展之路。
长岛实施近岸养殖腾退,曾经的育苗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海水与整洁的步行道。 王娇妮 摄
做好生态修复“加减法”
为了提升环境质量,拆除风力发电机、修补裸露山体、腾退近岸养殖……长岛一直在做生态修复“加减法”。
“我们长岛此前共分布有80台风机,考虑到对全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最终下决心拆除了所有风机。”山东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冯金鑫称,2017年底拆除所有风机后,他们又对拆除场地进行了人工种植、覆土、养护等,目前已完成了对所有拆除场地的生态修复。
记者在南长山岛大黄山“风机路”附近看到,如今道路两旁长满了樱花、刺槐等植物,郁郁葱葱,已看不出安装过风力发电机的痕迹。
近岸养殖的过度发展,曾让长岛海岸一度布满了育保苗场。在老照片中,“污水横流、海藻绝生”是许多海岸曾经的模样。
面对这种情况,长岛着手对离岸1公里范围内的围海养殖、围网养殖、筏式养殖实施了全面腾退,2019年已腾退海域面积1.26万亩。
如今漫步南长山岛海岸,脏乱臭的海参育苗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海水与整洁的步行道,海水中露出的礁石上还出现了多年未见的藻类植物。
长岛启动“渔家乐·民宿”提升三年行动,鼓励业户升级改造。
如果说拆除风机、腾退近海养殖是长岛修复生态环境所做的“减法”,修补裸露山体则是“加法”。由于自然风化、历史开发等原因,长岛的许多山体破损裸露。
为了给山体“披上新衣、穿上绿装”,长岛运用“客土喷播”治理技术,在原本光秃秃的山体覆盖上厚厚的土,并喷播适合生长的椿树、刺槐、紫穗槐等品种,目前已完成了对10个有居民岛31万平方米裸露山体的生态修复治理。
与此同时,长岛还全面实施岛外车辆“禁进”、岛内车辆“控牌”,在山东省率先构建全域新能源旅游公交体系,并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长岛推行生态养殖,引领近岸养殖向深远海拓展、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
探索生态与民生平衡之路
长岛由151个岛屿组成,其中居民岛10个,岛上渔民“靠海吃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岛大面积养殖海参等海珍品,渔民收入快速增加。如今,近岸养殖腾退后,渔民的生计怎么办?
据悉,长岛对不再从事养殖生产的,按照腾退补偿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偿,鼓励渔民转产转业。对继续从事养殖生产的,鼓励养殖业户走向深远海,推行“海洋牧场+渔民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生态旅游与生态渔业成为长岛新的富民之路。
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长岛的游客量减少了近一半。当地积极应对,启动了“渔家乐·民宿”提升三年行动,提供优惠贷款利率,鼓励“渔家乐”业户升级改造。
记者在王沟渔家风情园的“海田云谷”民宿看到,刚刚完成装修的院子里铺满了鹅卵石,厅堂、客房摆放着陶罐、渔灯等装饰品,充满了海岛气息。
“长岛的民宿很快就会大变样,游客再来长岛,肯定大吃一惊。”该民宿经营者李解称,他第一批拿到了贴息贷款,在专业设计师的帮助下,改造后的民宿提升了档次。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展览馆立体化展现了海岛独特的海洋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旅游升级的同时,长岛又在海洋牧场开发、海工装备应用、生态养殖模式推广等方面寻求突破。长岛实施了海域本底调查,摸清了海域内生态和资源情况,开展了生态海藻场建设,投放人工生态鱼礁,为鱼、贝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目前,长岛已获批4处国家级海洋牧场、6处省级海洋牧场,建成3种类型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下水国内首座5G“一拖六”深远海智能网箱等,引领近岸养殖向深远海拓展、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
2018年山东省政府批复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聚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海洋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迈入新层次新领域。
中国北方度假胜地:长岛
长岛渔家乐 点击链接 >>> https://www.quchangdao.com 去长岛旅游网